工匠天地
据史料记载,战国以前中国历史上只有黄金制品,尚未有发现白银制品。至秦始皇时期,其为统一中国,进行了朝政体制改革,废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史记.平准书》中写道:“乃至秦…………而珠、玉、兔、龟、贝、锡、银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自此银器饰品、用品才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出现。秦代末期至两汉时期,银质器皿的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形体和纹图上受当时青铜器的影响,开始出现大量不同风格形态与图纹的银质饰品,同时在制作技巧、艺术变现手法逐渐向细工发展,银鎏金、银错金、铜错银、铜包银、宝石镶嵌等部分细工银器的出现,形成了一个独具时代特色的中国早期银器工艺体系,这为后来的唐宋银器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民间银器银饰文化的形成,追根溯源是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所决定的。其实质是古代的先民们为了更好的生存、美化生活而乃至由此演化出的某种象征效应,直至精神寄托的产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自发的心理意识倾向的潮流。
先民们在强烈的信仰需求的驱使下开始在质地贵重的白银上大做文章,把保佑平安、吉祥如意、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意念寄托其上,用镶嵌、雕刻、浇铸等手法,制成造型图纹丰富,形态风格多样的实用器皿,以表现各种意境。
中国民间银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特色、艺术表现、文化内涵等与中国历代民俗风情、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白银的质地、性能不但具有其自身的信仰优越性,而且它本身的化学成分还具有消毒、杀菌作用。不但可以作为货币流通于世,视为珍宝储存,而且用其制作的生活饰品更是被视为治病、防灾、延年益寿的灵妙之物。这无形中引起了上层特权阶级的重视,将白银设立专门用于宫廷贵族的服务品,限制下属平民百姓拥有和使用。这种只许上层拥有,不准民间使用在广大民众的心理蒙上了一层神秘、富贵和崇拜之感。直到东宋代起,民间才开始逐渐打开官方的锁链,开始大量制造和拥有银质的实用。人们认为拥有银器,既能装饰美化生活,显示富贵高雅,还能驱邪降幅、平安长寿。银器对家族的子孙繁衍、兴旺发达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极大的满足着民众的精神崇拜以及心理寄托的需求。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历史现状,我国民间银器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浩海如烟的局面,便不难理解了。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2 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 黔ICP备2022000471号-1 SEO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