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定情信物,你听说过几种?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白居易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情人节,据说七夕节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古代,每逢七夕,是古人们向心爱之人表达情思,倾诉衷肠的好机会,往往也会互赠定情信物。
定情信物,因其具有稳定、恒久的属性,而被人们寄托情感于其中。
情人间互赠信物,期盼寻得一份真挚的、恒常如新的爱情。
7种定情信物
今天便为大家细数7种定情信物。
1、簪
簪又称搔头,是古代用来插定发髻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2、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钗的重要性。
3、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
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
4、梳子
我国古时候,送梳子代表私订终身,有一辈子都要相守到老的意思。
女子出嫁前,家人为其梳头时也有云:“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了情人之间送梳子的习俗。
5、耳环
《山海经》中记载着“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见我国女性从很早开始就使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
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耳环也常常作为情人间的定情之物。
6、戒指
戒指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深闺女子都不会轻易佩戴戒指。
《十索诗》写道,“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或许可以说明古代,甚至是现代女子对戒指的那一份难言的情怀,这个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却最重。满怀着希望,伸出手来让心爱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幸福相伴一辈子。
7、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唐诗纪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七夕,找一个能给你甜的人
七夕之际,为爱侣佩戴定情之物,期盼着与对方厮守终生。余生,请找一个能给你甜的人,一起好好过日子。
一位九旬老大爷得了老年痴呆症,记性越来越差,连自己的名字都已经记不住。可他每天都要嘱咐孙子:“要多夸夸你姥姥,马屁拍得响,日子过得好!”
每当老伴在镜子前梳头,老大爷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过去喊道:“老婆子真好看!”
只要老伴稍不在他身边,他就着急找老伴。
家人问他为何如此着急,他说:“时间不多了啊,这辈子,能多哄她两句是两句。”
时光染白了头发,我疼你如昔日芳华。
曾经在七夕许下的承诺,只有用一生来实践,才是最好“定情信物”。
余生,请找一个能给你甜的人
比起爱得轰轰烈烈的小情侣,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互相搀扶守护到老,更令人羡慕。
年轻时亲手为对方戴上定情信物,许下承诺。然而,一时承诺容易,相守一生却很难。
电影《怦然心动》里曾讲述到:
有人住高楼,有人住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生锈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能有一个给你甜的人,便是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银戒、手镯、耳饰之所以成为定情信物,是因为它们拥有稳定、恒久的特点。将信物赠予对方,便是希望彼此的爱情能够像信物一样长久如一,恒常如新。
七夕之际,赠送对方爱情信物,寻找一份恒久且真挚的爱情。
愿你找到一个能给你甜的人,共度余生。
Copyright © 2017-2020 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黔ICP备1701162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贵阳 贵公安备52263602000104